中县干部读书笔记
|
|
访问
本文共879字,阅读完需要约3分钟。
版权声明: 知识共享-版权归属-相同方式共享 3.0 授权协议 | CC BY-SA 3.0 CN
献给中县干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1978年以来中县副科级以上的领导干部。分三个层次
- 现任副科,特别是正科以上
- 1998年以来的副处
- 1978年以来的老干部:顾忌较少
研究方法
政治精英生涯分析方法。
深度访谈
- 圈定式访谈(这包括县领导,县直重要部委局的一把手,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等等)
- 推荐式访谈
- 追溯式访谈
文献分析
- 县情(如县志)
- 简历
- 组织人事
- 档案
参与观察
- 没有排外思想
- 和谐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政治精英=领导干部
中国政治两个特点:
- 上下同构
- 政治的精英型
从古至今,中国一直是“精英治国”,革命无非是新的精英打倒旧的精英。这使得在中国,精英政治和政治精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息息相关。
大陆学界对中国政治精英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县以下,特别是乡村,境外学界对中国政治精英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省部级以上。
一、政治精英特征
- 1969 Kautsky, 1988 Li Cheng, 1991 Lee Hongyuan: 政治精英从革命精英转向管理精英(技术官僚)
- 1990 Chiang Chiahsiung: 从省委第一书记考察技术官僚
- 2001 徐湘林: 内在动力是精英更迭的主要原因
- 2004 Zhang Xiaoweo: 政治官僚和技术官僚是两条升迁路径
- 2001 Li Cheng: 政治官僚和技术官僚的区分没有多大意义
二、机构、职位与升迁
- 1990 Chiang Chiahsiung: 省委第一书记的仕途受政治形势的影响很大,毛时代的清洗在邓时代基本不再出现。省委第一书记能否进入政治局与省的地位关联很大。
- 2002 Bo Zhiyue: 量化分析:1. 关键省;2. 稳定性;3. 受政治影响大;4. 大学文凭、党籍;5. 民族;性别
- 2004 Zhang Xiaowei: 党委系统强调政治标准-特殊主义;政府系统强调教育资格-普遍主义
- 2008 黄信豪: 中共高层政治精英流动呈现“有限活化”的整体图景;政府部门-年轻化、专业化和知识化
- 2000 Landry: 仕途经历;政府不如党委;军队作用显著;企业/乡镇无太大助益
- 1992 Li Wei & Pye & 2001 Li Cheng: 秘书生涯在干部仕途中的作用
- 2001 寇健文: 团派
- 2008 李博柏、魏昂德: 政党庇护机制-党员在职业升迁和资源分配中享有优势(comment,冯博士写此文的时候党政一体还是一个需要考虑与讨论的事情,时过境迁,没想到十年后的全方位思政教育已经可以将可能的争论全部抹杀了)
三、政绩与晋升
- 1998 荣敬本: 压力型体质(下级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而采取的数量化任务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质化的评价体系)
- 2002 杨雪冬: 政治承包制;任务的分解、完成
- 2002 Bo Zhiyue: 1. 地方派系关系不大,主要看政绩;2. 经济绩效保持位置;3. 上缴财政 & 税收
- 2008 周黎安: “政治锦标赛”;相对经济绩效 & 绝对经济绩效